酒世界

2019-03-26

世界各地经典“国酒”,喝死人不要命!



酒文化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曾写下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不少的酒神佳话。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酒文化,每个国家也有每个国家最具代表性的酒,也称之为“国酒”。下面,大家跟着龙大姐一起,欣赏一下各国的经典“国酒”吧~


中国——中国黄白对决两分天下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酒的故乡。在北方,小至酒馆的烧刀子,大到正式宴席的五粮液,酒精浓度在40度以上,这与北方冬季的寒冷因素息息相关。


周总理喜喝茅台,酱香型的美酒便渐渐作为国宴用酒登上了大雅之堂;长江以南,温和含蓄的南方人则笃爱糯米酿制的黄酒。


韩国——烧酒


韩国喝酒不仅一种普通的形式,现在更成为一种时尚和一种特殊的礼节。在韩国的烧酒中,最具代表的是拥有80年历史的真露,这种酒精度数以前为22度,现在是19度的烧酒。


真露被韩国人誉为正统国民酒的代表,连续三年在酒类杂志《国际酒饮料》(DRINK INTERNATIONAL)中被评为世界蒸馏酒界销量最大的酒。


日本——清酒


自古以来,日本人最喜欢清酒是名不虚传的。清酒称得上是日本的“国酒”,酒器精致得如熏香用的瓷瓶,小口小口抿来,雅致得很。日本人常说,清酒是上帝的恩赐。

1000多年来,清酒一直是日本人最常喝的饮料。在大型的宴会上,结婚典礼中,在酒吧间或寻常百姓的餐桌上,人们都可以看到清酒。


新加坡——司令


Singapore Sling入选“世界十大鸡尾酒”是当之无愧的,它是十大鸡尾酒中唯一由亚洲人发明。Sling作为新加坡的国酒,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所有新加坡航班上都有免费提供。


所谓的Sling,其实是北美土著一种古老的酒类饮料,用于镇静和舒缓压力。Sling往往会用十数种水果加以搭配装饰,不仅好喝,更是让人赏心悦目。


俄罗斯——伏特加


俄罗斯人喜欢饮不掺水的烈性酒伏特加,喝酒时习惯拍喉咙,据说这是彼得大帝时留下来的一个传统。外表冰酷内里炙热的伏特加是俄罗斯人的恩物,难捱的寒冬小酌一杯伏特加,入得喉来冰凉的酒液瞬时化为燃烧的火花。


伏特加酒精含量通常由35%到50%不等,提神、口味烈,是世界各大调味鸡尾酒的鼻祖和必用酒。


英国——苏格兰威士忌


威士忌是闻名世界的佳酿,它的主要产地是英国的苏格兰。英国人把威士忌视为自己国家的一宝,并以痛饮威士忌为人生一大乐事。据说威士忌是从英国爱尔兰的原住居民们所制出的"生命之水"而来,原来的成品因为是作为一种消除疲劳的滋补剂。


威士忌有:麦芽威士忌(MALT,苏格兰和爱尔兰威士忌两种)、波本威士忌(BOURBON)、玉米威士忌(CORN)三种。


荷兰——金酒


GIN,又称琴酒、杜松子酒,荷兰始终在金酒产业领域排名第一,主要的产区集中在斯希丹(Schiedam)一带,新酒叫Jonge,陈酒叫Oulde,老陈酒叫Zeet。


金酒是荷兰人的国酒,荷兰人以它而自豪,在荷兰,人们消费掉的烈酒中有四分之一是新酿的金酒。荷式金酒风格独特,无论是纯饮或加冰都很爽口。


德国——啤酒


德国有啤酒王国之称,德国喝啤酒也是世界出名的,其规矩是吃饭前先喝啤酒,再喝葡萄酒,若饮酒次序反了,他们会认为有损健康。西方人有一个说法:世界喝啤酒最多的是欧洲人,而欧洲人又首推德国人。


公元1516年巴伐利亚公国的威廉四世大公颁布了「德国纯啤酒令」,规定只能以大麦芽、啤酒花和水三种原料制作,所以近五百年来德国啤酒即成为了所谓纯正啤酒的代名词。


法国——白兰地


BRANDY,最初来自荷兰文Brandewijn,意为可燃烧的酒,通常被法国人称为“葡萄酒的灵魂”、“生命之水”。白兰地是一种蒸馏酒,以水果为原料,经过发酵﹑蒸馏﹑贮藏后酿造而成。


常讲的白兰地,都是指以葡萄为原料的蒸馏酒。世界上生产白兰地的国家很多,但以法国出品的白兰地最为驰名。


西班牙——雪利酒


作为在西班牙素来就有着“国酒”这一美誉的雪利酒,在21世纪就成为蜚声国际的世界名酒。雪利酒以当地葡萄酒为酒基,勾兑当地的葡萄蒸馏酒,逐年换桶陈酿而成,因为英国人也特别喜爱它。


所以就用这一地域的英文名称“Sherry”(即“王子”之意)来为这种美酒正式命名。一代文学大师莎士比亚曾以“装在瓶子里的西班牙阳光”来赞誉雪利酒。


葡萄牙——波特酒


PORTO中的酵母在高酒精(超过15度)条件下就会被杀死,酒精度一般是17%——22%左右,所以波特酒都是甜的。


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生产波特酒,但真正的波特酒是产于葡萄牙北部的杜洛河流域(Alto Douro)及上杜洛河区域(Upper Douro),葡萄牙在同类型的葡萄酒中,是全世界第一位。


意大利——葡萄酒


意大利葡萄酒的产量占世界的1/4,酿酒的历史已经超过了3000年。共和制时代的雄辩家西塞罗,皇帝凯撒都曾沉迷于葡萄酒之中。葡萄酒要具备色、香、味三个条件才算得上上等品,因此品尝起来确有许多讲究。


鉴别酒的第一步是观察“裙子”,指将酒倒入透明的无色玻璃酒杯以观察色泽。第二步是检验“鼻子”,主要指酒散发出的酒香。将杯中的酒“摇醒”,使它散发香味。第三步观察“嘴巴”,指试口感。好酒的口感应当是醇厚的、浓郁的、优美的。


加拿大——冰酒


Icewine,是加拿大独特且稀有的特产,举世闻名,乃葡萄酒中之极品,加拿大尼亚加拉半岛的气候特别适合冰酒的生产,真正的冰酒不仅要有优质的葡萄品种和非常严格的酿造工艺,更取决于天气的因素和时机,且其出汁率极低。该酒自1989年起在世界各地屡获殊荣,享有“加拿大国酒”美誉。


美国——鸡尾酒


鸡尾酒(Cocktail)是一种非常有趣的酒精饮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酒和果汁、香料等混合而成,多在饮用时临时调制。


美国是鸡尾酒艺术的发源地,在这里曾经见证了鸡尾酒艺术的浪漫情调和时尚流行,尤其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人发明了很多经典鸡尾酒,这使鸡尾酒文化贴上了一个美国标签。


墨西哥——龙舌兰酒


龙舌兰酒又称“特基拉酒”,是墨西哥的国酒、特产,被称为墨西哥的灵魂,已经销售到世界130多个国家。特基拉是墨西哥的一个小镇,此酒以产地得名。


特基拉酒以龙舌兰(agave)为原料,口味凶烈,香气很独特。墨西哥人对此情有独钟,饮酒方式也很独特,常用于净饮。


古巴——郎姆酒


朗姆(Rum)酒是以甘蔗糖蜜为原料生产的一种蒸馏酒,也称为“兰姆酒”。朗姆酒是古巴共和国人的一种传统饮料,是由酿酒大师把作为原料的甘蔗蜜糖制得的甘蔗烧酒装进白色的橡木桶。


之后经过多年的精心酿制,使其产生一股独特的,无与伦比的口味。古巴共和国朗姆酒的历史,是古巴共和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希腊——茴香酒


茴香酒在希腊则叫欧索Ouzo。 类似中国香料八角的大茴香居然也能制成奇妙的蒸馏酒。茴香酒流行于北非及地中海沿岸,往杯中透明的酒倒入水或冰块,1秒之内酒液便混浊起来,变成乳白色的悬浊酒,奥妙就在于内里茴香精油的“烯”物质的稀释并结晶成白色体。



酒文化是人类生活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酒文化,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甚至性格特色,均可从酒文化中得到反映。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


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


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因为,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


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与官司人、商人、匠人、农人相比,文人似乎和酒更有缘分。一是文人多嗜酒。酒能激发灵感,活跃形象思维;酒后吟诗作文,每有佳句华章。




饮酒本身,也往往成为创作素材。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页页都散发出酒香。李白和杜甫,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都终生嗜酒。李白自称“酒仙”,杜甫因有一句“性豪业嗜酒”,被郭沫若先生谥之为“酒豪”。“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


“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


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郭老还煞费苦心地统计出,在他们现存的诗作中,言及酒的,李占17%,杜占21%。这就使我们想到,假设没有酒,李杜的诗歌一定会少了许多韵味,我们今天读到的《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也一定会薄了许多。




二是文人饮酒特别讲究那个饮的过程,特别讲究饮酒过程中的那套繁文缛节。于是,便要制定颇为严刻的觞政,便要舞弄花样百出的酒令。那酒令,可不是好玩的,是对人的聪明才情、知识水平、文学修养和应变能力的严峻考验;没有满腹诗书和机敏睿智,是要临场出丑的。


文人们硬是把这一套玩出美妙的极至,硬是把经史百家、诗文词曲、歌谣谚语、典故对联等等文化内容,都有出神入化地囊括到酒令中去了。于是,酒宴始终,便充溢着浓浓的而又绵绵的书卷气和文化味。


觥筹交错中,不仅享受了酒的醇美,也享受了文化的馨香。古代文人宴饮时的逸雅情趣,我们是不能亲眼见识了,只能从《红楼梦》、《镜花缘》等小说和记载酒令的书籍中窥知若干。由于文人的参与,饮酒才饮出了档次,饮出了境界,饮出了无限风光。




酒文化中的精彩部分,实在是文人创造的。“五四”以后的现代文人,也常相聚宴饮,连鲁迅先生也多次参加,《鲁迅日记》中常有记载。他那首诗《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名联),就是在郁达夫做东的宴席上做成的。


郁达夫更嗜酒,曾有“大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之句;酒中醉中,他乘兴做出许多好诗文。新文人雅集,樽俎之间仍然充满文化味,谈诗话文,即席吟咏,仍是一大主题。


丰子恺就曾写道:“世间最好是酒肴,莫如诗句。”五四运动,狂飙突起,涤荡了旧世界,但千古传下的酒文化仍然一脉相承。创造新文化的新文人,一端起酒杯,仍似他们的先辈。


分享